王建榮 | 2024-09-06
朋友來電查詢,現時在醫院工作的護士是否穿不同制服?記憶中現今在醫院工作的醫生、護士的工作服均印有「醫生」、「護士」的稱呼。但朋友強調所見並非筆者所言。
近日有位年長親人在家中跌倒,入住某區的龍頭醫院。探訪期間,適逢病房用膳時段,隔鄰的A婆婆收到餐盤,很禮貌地說「唔該晒姑娘」,派餐那位女職員卻冷冷地回應說:「我唔係姑娘,受唔起」。這8個字令病房內十多位病人及探訪人士立刻變得鴉雀無聲。
婆婆無奈地再說:「唔好意思,人老咗,耳又聾眼又矇,對唔住。」從事護理工作多年,明白醫療服務人手緊張,同事都在壓力下工作,那又如何呢!
晚餐後,一位相信是護士來到A婆婆旁邊,掃描她的手帶並放下一粒藥說:「婆婆,現在可以食藥啦。」跟着取下床尾的紀錄板,問婆婆是否食完供應的晚餐。A婆婆冷冷地回答:「心情唔好,只食咗少少。」那位護士不知道剛剛發生的事情,當然亦不會有什麼跟進。
這是一個典型溝通災難,我們常常聽到病人/家屬投訴醫療人員的態度,亦收到醫療工作者反映病人要求多,不理解同事已經盡力等等。一般大家都將這些投訴定型為源於溝通不足,一股腦兒推到病人身上。但溝通必須是雙方理解才能構建到溝通平台。
以此事為例,穿上制服的職員出入病房,提供服務者多不勝數,以護士學生為例,不同大學的學生都穿着不同制服,試想病人如何能區分?
再者,大家捫心自問,同事向病人接觸或提供醫療程序,有沒有先介紹自己是什麼職業?
改善醫患關係實在有很多學問,然而缺乏同理心必然是其中一種。
作者為香港護理及助產專科學院院士
Please click this LINK for clearer version.